东莞的名声早已在外,也不需要我吹嘘什么。何况,我是属于刘书记所要驱逐的低素质的人之一。呵呵,所以我也不会那么犯贱地还为东莞吹嘘什么。我在东莞有6年了,我想谈谈我眼中的东莞,很简略的谈谈,算是侧记吧。
关于素质
我觉得东莞本地人的素质跟其他任何地方一样,也是有好也有坏的,我所认识的东莞本地人有一些虽然很冷漠,很排外,但大部分其实也没有什么,虽然不会和外地人深交,但也不至于老死不相往来,表面上的应付还是有的。对于大家觉得东莞人是土农民爆发户的印象,恐怕还真的是如此。在东莞人中间,我见到的有钱人不少,但真正有品味的有钱人还真不多。有些有钱人可能在我们这些人面前,还人模狗样的,但是一转身,就变成另外一幅模样——虽然穿着很名牌的衣服,但是在地毯上吐痰的事情我却是亲眼所见。
这几年东莞搞打造文化新城,对文化是不遗余力。玉兰大剧院不惜年年亏损,都要坚持搞演出季,坚持请比较入流的团队来演出,可以看出东莞还是希望洗掉文化沙漠的骂名。但是三代出贵族,要眼前这批东莞人立刻变得有品味,还是很难的。我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大到位,只是对于比较经典的还勉强能听得懂,加上有朋友经常可以拿到免费票,所以去玉兰大剧院的次数也比较多一点。在历次的印象中,有穿拖鞋和背心、短裤进来的,有带着一大帮小孩子来听音乐会的,有中途进场又中途退场的,还有从开始聊天一直聊到结束的,还有根本就听了一会就打鼾的……
但是你能说东莞人全部都是土农民,没有素质吗?也不尽然。很多农民艺术家刚开始的时候不也是土农民吗?再说,土农民就一定没素质吗?
东莞厚街有一帮摄影发烧友,可以肯定的是,他们当年就是土农民。有钱之后,他们常年活跃在云贵高原一代搞摄影,可以比较客观的说,他们的作品我在不少杂志和报纸上有看到过,还有不少算是佳作——当然,他们的设备也是很牛的,一个广角镜头就够我半年的工资了,呵呵。他们的物业都是请人代收管理费,收好后直接打到他们的帐户,一年都难得回东莞几趟。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爱好,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追求。
还有一个东莞人,他其实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,当年太穷了,没办法,他就卖海鲜去内地,几年下来,也赚了不少。96年的时候,他估计也有几百万的身家了。这个时候,或许是因为本身对土地的情结,他突然之间迷上了种树,于是他就在自家园子里种了十多棵桂花树,花了不少钱。结果,桂花树到现在,就是一棵,都至少价值50万元——大家或许觉得匪夷所思,但是,要是有一棵树形漂亮、年代够长的桂花树,在东莞是可以卖到好价钱的。东莞人很爱桂花树,觉得吉祥,又觉得花香。象这样的只喜欢种树的土农民,你说他素质高还是不高呢?象他这样的人,在东莞还很多,有的喜欢收集古旧家具、石头、小饰品等等,这些人以前也是农民,只是现在变成了有钱的农民。
当然,东莞人中,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无所事事的食利阶层。我认识的一个地方的农民,平时农忙的时候不忙,在端午的时候最忙。为什么呢?因为东莞不少地方有划龙舟的习惯,所以这些农民平时什么都不喜欢干,但是很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划龙舟。他们组成专业的划龙舟队,专门穿梭在各个龙舟赛上,类似于雇佣军。只要在各大赛事上取得成绩,奖金和分红胜过自己一年的农活收入。所以平时的时候,他们基本上是打麻将,一年之中,坐等端午。
还有一些东莞人,属于不是很富裕,但是又有点小资产的小市民,是比较难对付的,呵呵,我租过很多次房子,都是和这种人打交道,感觉这部分人是最势利,因为他们最怕我们这些外地人看出他们没有钱和能力,所以要摆起架子。
他们自然是不会去工厂和企业的,怕邻居和亲戚笑话,也不愿意和外地人一起共事。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,没有学历,没有文凭,没有固定工作,干嘛呢?那除了打麻将之外,也确实很少有什么事情可以做。其实内地有很多人也和他们一样过的,也没有必要嘲笑说东莞人除了打牌什么都不做。
最应该算农民的就是现在仍然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了。他们大部分处于东莞的边缘地区,钱和权都没有,只有土地。如果土地征收了,他们也就有钱了,但是发展的脚步还没有光顾他们,所以他们只有守着土地过日子。这部分人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,很悠闲,受着民风的约束,也很少有什么素质高低之分。有一个81岁的老奶奶,世代耕作,间或倒卖一点药材,赚点小钱。在这次汶川地震中,老奶奶捐了1万元。这个数目是当地民间捐款最大的一笔之一。这个老奶奶素质高吗?斗大的字都不认识。素质不高吗?起码觉悟应该算高吧。
东莞也是有名的土围子,这点表现得很突出。争夺最激烈的当然和其他地方一样,是权力部门。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,东莞报考公务员,外地人是难上加难。因为东莞公务员是非常吃香的,部门不大,油水不会小,很多东莞有钱人急切地想洗掉自己的案底,或者给自己的子女找一个体面的职务,安稳地过一辈子,所以有很多公务员的位置已经是定好了的,只不过走个形式——这个和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关于监狱招考舞弊是一个故事,天下乌鸦,谁都白不了。
我的同事中也有很多东莞人,东莞人是有钱,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钱。也有不少家庭条件一般的东莞人,尤其是年青人也会选择出来做工,而且由于他们本身做事比较务实,又是本地人,所以在很多本地的企业里也会得到较好的照顾,比如会计和出纳这些职务,有很多企业都只会招本地人。
我也认识一些80年代后生的东莞人,他们中间也有二世主,开着令人眼红的豪华车,抽着大中华,让人看上去无法不仇富,呵呵。但是实话说他们也并没有如何的过分。大家都有一个圈子,彼此不会轻易越过,一旦越过,这个圈子也会迅速调整,重新封闭,从此井水不犯河水。
有些东莞人,特别是男孩子,泡妞的时候大都会选择找外地人,他们说相比较而言,外地女孩子的气质和修养是要稍微好一些。但是到了最后,他们很可能在家人的干涉下,还是选择东莞的人做老婆。横更在彼此之间的这种尴尬,或许要经过几代人的清洗,地域的界限才会慢慢模糊。所以如果想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,只有隐忍着,但愿到了自己的孙子辈,能够不再有这种尴尬。
二、关于低调
东莞人是出了名的低调,财不外露,有富不显的。当年搞什么富豪排行榜的时候,光大地产的陈润光以26亿(记不得了,在网上查找当年的数据也找不到了)排行第17位,当时就有人说了,比他多的人东莞不知还有多少哟。
我见过陈润光,高高瘦瘦,走路时似乎腿子有点不灵便。为人和善,经常拍着对方的肩膀,笑嘻嘻的样子——至于是不是笑面虎,这个我就不知道了,呵呵。
江湖中说,最开始的时候他是宏远房地产的包工头,后来倒卖钢筋赚了钱,开始从事房地产行业。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成功,做的光大花园反响一般。不过他参与规划建设的花园新村这一个项目,让他狠狠赚了一笔,于是有了现在的景湖花园、景湖春晓、天骄风景等等一系列楼盘,成为与中信、宏远、新世纪等并驾齐驱的本土房产巨鳄。自从搞定佟星,入主松山湖产业园建设之后,光大更是牛皮哄哄,将所有值钱的地皮全部抢光,让万科、沿海集团等外籍房产巨头啃骨头。这些传闻,有些是真实的,有些是我听到的江湖传闻,不过都无关紧要。
关于低调,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,是关于陈润光的老婆的。据说陈夫人尽管已经有上亿身家,但是却非常吃苦耐劳。到什么程度呢?那就是总公司员工的伙食每天都由陈夫人亲自采购,呵呵,这已经是5年前的旧闻了,现在陈夫人早就洗手不干了。
前段时间因病去世的王金城,他的资产就不在陈润光之下,而且神通广大,上至全国政协,下到三六九教,都有他的影子。去年王金城死后,南方都市报有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:“王金城在自己的医院里静静地死去。”这里所说的王金城自己的医院就是东莞石鼓高速路口的康华医院,号称东莞富人医院,仅挂号费就比其他医院贵一倍,据说国际上不少先进医疗设备,在康华都可以找到,投资的货币单位以亿计算。但就是这样豪华的医院,又能如何?人死如灯灭,阎王让你三更走,不得留你到五更。王金城最终还是没有在如此豪华的医院里有更多弥留的时间。据说当时见到王金城死讯的人,都由这样一个想法——财富都不能带走,活着的人还是及时行乐吧。
外界对王金城的死可谓低调异常。南方都市报专门写了两个版,但是都有捕风捉影的嫌疑,比如说他开着奔奔,被清洁工的垃圾车挂花了车身,王金城没有恼怒,反而下车询问清洁工的伤势云云,这是南都挖掘的猛料,不知道是否真有此事。不过象南都如此八卦的报纸,都只能挖出些不疼不痒的东西来,王金城的低调就可见一斑了。
提到低调,不能不说一个人,那就是坊间流传有东莞“教父”之称的宏远集团董事长陈林。对于林叔,我是发自内心的尊重,无意在这里评说。在这里略略提到一点,当时林叔远走湘西捐款作希望工程,从踏上湘西土地的第一天,林叔就滴酒不沾,谢绝一切应酬,轻车简从,和大家一起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。如此低调,以至于到林叔走了之后,当时希望工程湘西负责人欧阳先生一直不敢相信,那位简朴低调的林叔就是宏远集团的董事长。那时候的宏远,在广东提起来,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。我后来去一个学校招聘,提到东莞有XX牛逼的企业,老师们都不以为意,但是当我说东莞有宏远之后,老师们不禁惊叹:“哇,原来宏远在东莞哟!”这是我亲眼所见,毫不做作,也作假不得。
还有不少有钱的东莞人,早就移民加拿大和澳洲,现在以华侨的身份回到中国,呵呵,他们早年赚的钱,十块有九块是黑色的,但是现在人家是华侨,能怎么样呢?一个时代造就的贫富不均,怪不得东莞人自己。
有钱人的低调,有很多种原因,或许是受财不外露的古训,或许是担心治安,又或者是相比之下东莞有钱人太多,圈子内大家都比较富裕,显摆也没有什么意思。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,有富不显摆还是值得称赞的。
但是人上一百,种种色色。东莞有钱人中高调的也有很多。豪华车、名牌衣饰等,只选贵的,不选对的,上上下下的名牌都将他们包装成一个金人。这一点东莞的二世主显得更为突出。我有一个二世主的朋友,每个月零花钱5000大洋,还随身携带有一张不少于1万文的信用卡。超支之后只需要向他老豆打个电话,财政问题基本就可以解决。她每天的工作就是逛街购物,然后是与亲朋好友喝茶聚会。花钱对她来说,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,感觉和用手纸也差不多。国内的产品她基本不用或者用的比较少,大部分都是去香港批量购进,不够了再去。我们经常笑她,说她为香港经济的复苏贡献良多。
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,所以大户爱长子,百姓爱么儿,她的不计成本的生活也从来没有捉襟见肘过。但是她的大哥却是另类,82年的,非常节俭,对这个妹妹是又爱又恨,经常责怪她花钱如流水。有一次,她和大哥一起去打羽毛球回来,错过了中饭,她说,哥,你请我吃什么?她哥犹豫了一下,从钱包里掏出钱来,说,你自己吃吧,我们有代沟,吃不惯你们那些东西。她从哥手里接过钱,非常大声夸张地说,哥,不至于吧,你就给5块??还不够一个麦当劳呢!她哥说,那还要怎样,我们食堂5块还有汤呢!这个妹妹很生气地把钱丢给他哥,说,你喝你的汤去吧,小气鬼!然后扬长而去。为了报复她哥,她去东莞宾馆西餐厅吃了个自助餐,189块,结果没吃饱,最后后来还在麦当劳买了个玉米。
这两兄妹可谓是东莞人比较有趣的代表。从比较艰苦年代过来的哥哥,知道钱来得不易,所以非常节俭,而从没吃过苦,从小在蜜罐子中长大的妹妹却从来不知道节俭是什么,相反,觉得节俭的哥哥非常另类。但是能说是谁对谁错呢?呵呵,如果我有一个身家过亿的老豆,我是不是也会和这个妹妹一样奢华?谁知道呢?在财富面前,任何假设都是虚伪的。